改革开放以来,乳制品是食品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行业工作的重点是稳定基础、创新提升、强化管理、保障质量,在奶畜饲养、原料乳质量、加工技术装备、企业管理、法规标准、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9月10-12日,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七次年会暨2021年中国(国际)乳业技术博览会如期举行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。会议期间, 谈及行业的发展,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宋昆冈评价:“‘十三五’期间,中国乳业在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,已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食品制造业。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,制约着行业健康持续发展。”
2008年以后,行业暴露的奶畜饲养水平低、原料乳质量差、加工技术装备落后、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。
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:2020年,全国奶类总产量3529.6万吨,其中牛奶3440.0万吨,与2015年奶类总产量3295.5万吨、其中牛奶产量3179.8万吨相比,分别增长7.1%和7.5%;与此同时,奶牛养殖规模、养殖水平有较大提升。2015年,全国奶牛养殖场(户)平均存栏为70头,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比重为48.3%,2020年分别为209 头和67.2%,基本淘汰了小规模的庭院式散户饲养。机械挤奶率,2015年为85%,2019年提升到100%。
原料乳质量也有较大幅度提升,乳脂肪、乳蛋白、体细胞数等指标持续向好。以2015年为例,全国各地区奶牛场平均日产奶量27.1Kg,乳脂肪含量3.76g/100g,乳蛋白含量3.23g/100g,体细胞数平均值为34.3万个/mL;2020年,日产奶量32.4Kg,乳脂肪含量3.92g/100g(国标≥3.1g/100g),乳蛋白含量3.36g/100g(国标≥2.9g/100g),体细胞数平均值为23.9万个/mL(欧盟、新西兰规定≤40万个/mL;美国规定≤75万个/mL,我国暂无规定)。全国生鲜乳检验合格率为99.8%,总体来看,我国生鲜乳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宋昆冈表示, “十三五”期间,行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成效。固体乳制品中,乳粉、炼乳比例减少,干酪、乳脂类产品比例上升;液体乳制品中,灭菌纯乳、发酵乳比例上升,调制乳比例下降。
“十三五” 期间,行业集中度有了进一步提升。2020年,全国有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572家,与2015年相比,乳企总体减少66家;2015年,行业前1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56.83%,到了2020年,该占比提升至63.79%;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有22家,业务收入合计411.13亿元,占全行业的9.80%。
虽然,乳业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,相关法律法规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,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更加严峻的挑战。
“奶源紧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。”宋昆冈说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奶类总产量增长7.1%,有19个省区为负增长;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,2015年为28.16kg,2019年为23.49kg,下降16.58%。低于同期世界奶类产量增长速度。
随着小规模家庭养牛的不断退出,我国奶牛养殖场规模逐步扩大,2019年存栏5000头以上的牛场已占到16.1%,存栏2000头以上的占30.1%。但也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,养殖场三废处理投入多,饲草饲料供应难度大,需从国外大量进口,导致饲养成本高、奶价贵。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,以2020年10月为例,我国10省市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为 3.95元/Kg,同期,美国生鲜乳收购价格为2.56元/Kg,欧洲为2.58元/Kg,大洋洲2.21元/Kg。
与此同时,由于我国奶畜养殖主要在北方,而消费区则是以东部和南方为主,“北奶南运”、“西奶东运”现象越来越多,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愈加突出。宋昆冈认为,国产乳粉价格缺乏竞争力,产量逐年减少,原料奶产量逐年下降,原料型的乳粉、干酪、奶油、乳清制品、乳蛋白产品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,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整个行业关注。
“面对我国乳业的新形势、新矛盾和新问题,‘十四五’期间,行业工作的重点是转变发展模式、优化产品结构、开展国内国际联合与协作,推动行业持续稳定发展。”宋昆冈建议相关乳企,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,大力发展奶畜养殖,快速提升自有奶源比例,解决奶源急缺问题;倡导、支持加工企业与奶畜养殖场、“城市型”乳企与“基地型”乳企开展合作;与此同时,积极开展国际协作与联合,到资源优势的国家建设生产基地,生产国内市场短缺的产品、成本高的产品。如:乳清制品、干酪、奶油等。
转自:新华网